去北师大采访丛立新博士时,她刚刚看过不久前光明日报发表的通讯《电脑游戏——瞄准孩子的“电子海洛因”》。丛博士告诉记者,她看后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必须依法治理。丛博士说:“我们有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,那些老板为了赚钱不惜引诱孩子在游戏厅里通宵达旦,包吃包住,并帮助他们欺骗老师、家长,如此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,本身就已触犯了法规。可是到目前为止,大报、小报、期刊、电视揭露这类问题的不少,而执法部门吊销或严厉处置坑害孩子的游戏机厅的消息却极为鲜见。如果这种本应依法治理的问题,却总是停留在媒体呼吁、舆论谴责的层面,那实在是我们法治的悲哀。”
丛博士认为:现在有的学校的学生除了读书就是读书,课堂上基本上是刻板的满堂灌,孩子们很难表现自己的个性与参与热情。本来天真、烂漫、活泼、好动的少年儿童,却硬被纳入单调、枯燥、刻板的模式。校园生活本是青少年生活中最主要的部分,既然我们的学校不能给孩子提供一个丰富完整的精神世界,他们就会自己去寻找另一个世界。应该说很多孩子沉迷于电子游戏,就是为了从乏味的现实中解脱,并从游戏的刺激中找到补偿。
丛博士说:“人的基本需要是一样的,不管你是好学生、一般生、甚至成绩不尽如人意的学生,都需要别人的尊重与承认,需要成功的满足。但我们的教育太忽视大多数学生了。当那些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这些基本需要时,他们就会在电子游戏中去寻找,尤其是男孩子。虽然游戏中设计的情景是虚拟的,但是那种过关斩将的成功感却是真实的。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以此在同学中树立威信。试想如果我们的老师、家长能够更多地理解孩子的这种需求,为条件不同的孩子创造各种各样展示自己的机会,关注并热情地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,或许他们就不必只到虚拟的游戏世界里寻找成功的快乐了。”
丛博士说,我研究了游戏软件《三国》。发现每一个玩电子游戏的孩子在那里都可以成为主体。打赤壁之战,你可以当曹操、周瑜、或者当诸葛亮。你就是战略家,什么时候进攻、撤退全由你决定。谁赢谁输与历史结论无关,完全取决于你的指挥水平。当时我真是感慨万千:我们喊了多年的现代教育理念——主体论、参与论,学生在学校还是没有成为主体,但游戏软件全做到了。而我们现在的教育软件大多是为中考、高考准备的,孩子主动参与的余地不大,怎么能对他们有吸引力呢?
丛博士说,学习知识毕竟有艰苦的一面,不可能总是有趣,不肯下功夫,难题就弄不懂;不做作业,知识就不巩固。再怎么寓教于乐,学习也不可能完全等同于游戏。对于已经上瘾的孩子,丛博士奉劝家长和学校在“戒毒”时不妨缓着点。因为要让这样的孩子把拉下很多的功课追上去,要让他们把虚拟世界中的快乐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,是一个相当困难的过程,急刹车很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负作用。